小学初中高中英语 大学考研留学英语
工作时间:9:00 ~ 22:00
在小学英语启蒙阶段,发音与听力如同鸟之双翼 、车之两轮,缺一不可 ,许多家长和老师常常陷入“重模仿轻辨音”或“重听力轻表达 ”的误区,导致孩子要么发音模糊、要么听不懂别人说,这两者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:准确的发音为听力输入提供“解码钥匙”,而敏锐的听力又能反过来矫正发音偏差 ,如何让二者协同发展,让孩子在英语学习的起跑线上就建立自信?关键在于找到科学的方法,让发音训练与听力练习在互动中螺旋上升 。
发音训练的基础是“可理解性输入” ,与其让孩子机械跟读单词,不如先通过儿歌、动画等趣味素材建立“声音-意义”的联结,学习“fish ”时 ,可以播放一段水下鱼游的动画,让孩子先听到/fɪʃ/的发音,再看到鱼的形象 ,最后模仿口型——舌尖轻触下齿、嘴唇微张 、气流从齿缝间挤出,这种“多感官联动”的方式,能让孩子在理解中记忆发音 ,避免“鹦鹉学舌”式的机械模仿,要注重“辨音先行 ”:在教新单词前,先让孩子听辨易混淆的音素,ship”与“sheep”、“cat ”与“cap” ,通过“听不同”的游戏强化耳朵对细微差别的敏感度,为准确发音打下听觉基础。
听力训练则需遵循“i+1 ”原则,即输入内容略高于孩子当前水平 ,但又在“最近发展区”内,很多家长习惯让孩子反复听课本录音,这固然重要 ,但若只局限于单一语速和口音,反而会限制孩子的听力适应能力,不妨引入多元化的听力素材:比如语速稍慢的英文绘本故事、不同国家的儿童歌曲(如美式 、英式发音) ,甚至生活中的简单指令(“Open the door”“Please give me the red pen ”),在听的过程中,要引导孩子“抓关键信息”——听到“apple”时联想到水果 ,听到“three”时伸出三根手指,让听力从“被动接收 ”变为“主动理解”。
发音与听力的“双管齐下”,核心在于“即时反馈 ”与“情境应用”,当孩子发音时 ,老师或家长可以用“手势法”辅助纠正:比如发/θ/(如“three ”)时,提醒孩子将舌尖轻轻伸出 between the teeth;发/s/(如“snake”)时,感受牙齿轻合、气流从舌尖通过的“嘶嘶”声 ,而听力练习后,不妨设计“角色扮演 ”游戏——让孩子模仿动画人物的对话,或用刚听到的句子描述自己的玩具 ,这样既能检验听力效果,又能让发音在真实语境中得到打磨,听完“Can I have some juice?”后 ,孩子不仅要说出这句话,还要配上“递水杯”的动作,在“听说做 ”一体中实现语言的内化。
语言学习的本质是“用声音交流” ,当发音不再是孤立的音节练习,而是成为听懂他人、表达自己的工具时,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英语的魅力,家长和老师要做的 ,就是搭建一座从“听”到“说”的桥梁:用儿歌激活发音兴趣,用故事丰富听力输入,用游戏让二者自然融合 ,唯有如此,孩子的英语能力才能如春日新竹,在发音与听力的相互滋养中 ,节节攀升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