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考英语

小学初中高中英语 大学考研留学英语

工作时间:9:00 ~ 22:00

四级英语翻译数字日期表达方式

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,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 ,其表达的准确性在跨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 ,数字与日期的表达看似基础,实则暗藏诸多细节,尤其在四级英语翻译这类标准化考试中 ,这类知识点常因考生疏忽而成为失分点,不同于日常口语的随意性,翻译中的数字日期表达需兼顾语法规范、文化差异及场景适配性 ,稍有不便便可能造成信息传递的偏差,本文将结合四级翻译真题特点,系统梳理数字与日期的核心表达规则 ,并通过实例解析常见误区,帮助考生在细节处精准拿分 。

数字表达:从“基数”到“序数 ”的精准切换

数字在英语中的表达远不止“one, two, three ”的简单对应,其形式需根据语境灵活调整 ,在四级翻译中,基数词与序数词的混淆是高频错误 。“第5页”应译为“the fifth page”,而非“the five page ”;“20世纪80年代”的正确表达是“the 1980s”或“the 1980's ” ,其中所有格符号可省略 ,但不可遗漏“s”,大数字的书写需遵循“三位一逗”原则,如“1,234,567 ”读作“one million two hundred and thirty-four thousand five hundred and sixty-seven” ,and”连接百位与十位/个位,这一细节在听力与翻译中均需注意。

分数与百分数的表达则更需严谨。“三分之一 ”译为“one-third”,分母用序数词 ,分子为基数词;分子大于1时,分母需用复数形式,如“三分之二”是“two-thirds ” ,而百分比直接使用“percent ”,且单复数形式不变,如“50%的学生”是“50 percent of the students” ,不可误写为“percents ”,对于小数,小数点读作“point” ,如“3.14”是“three point one four ” ,小数点后的数字需逐个读出,不可合并 。

日期表达:中西方文化差异的“隐形密码”

日期表达是四级翻译中的易错点,核心矛盾在于中英文语序差异及“月/日/年”与“日/月/年 ”的格式混淆,日期习惯“年-月-日”顺序(如2023年10月1日) ,而英语国家多采用“月 日,年”(October 1, 2023)或“日 月,年 ”(1st October, 2023) ,考生需特别注意:若日期中含有“日”,需使用序数词,如“10月1日”是“October 1st ”或“1st October ” ,st”不可省略;年份读法上,四位数的年份通常分为两组,如“2023年”读作“twenty twenty-three ” ,而非“two thousand and twenty-three”(这种读法虽可理解,但在正式翻译中不够简洁)。

对于日期缩写,四级翻译中需避免过度简化。“2023年10月1日”可缩写为“Oct. 1, 2023 ”,但月份缩写需为标准前三个字母(如January为Jan., August为Aug.) ,且日期后的逗号不可遗漏 。“年代”的表达需注意“s”的添加 ,如“1990s ”代表“20世纪90年代”,读作“the nineties”,若特指某一年代 ,可用“the 1990s ”,避免遗漏“the”。

场景适配:数字日期的“语境化”表达

翻译的本质是“意义相符,功能相当 ” ,数字与日期的表达需根据文本场景调整,在正式文体(如历史事件 、法律文件)中,数字多采用单词形式(如“the Second World War ”而非“World War 2”);而在非正式文体(如日常对话 、新闻报道)中 ,阿拉伯数字更简洁直观(如“the company’s revenue grew by 15% last year”),四级翻译真题中“改革开放以来 ”若涉及具体年份(“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-up in 1978”),年份用阿拉伯数字既准确又符合新闻语体;而“五四运动”这类历史事件 ,则需译为“the May Fourth Movement ”,保持专有名词的稳定性。

需警惕数字的文化联想,在西方,“13”常被视为不祥数字 ,而“7”象征幸运;翻译涉及文化敏感数字时(如楼层编号) ,可适当调整(如“13楼 ”可译为“12A”或直接保留,需根据上下文判断),但四级翻译中此类情况较少 ,考生仍以准确传递信息为首要原则 。

细节决定翻译的“专业度”

数字与日期的表达虽小,却是衡量翻译准确性的标尺,四级翻译考试中,这类知识点往往通过“隐性陷阱 ”考查考生的语言功底——如序数词词尾变化、日期语序颠倒、大数字书写格式等 ,考生在备考时需建立“语境意识”,不仅要掌握规则,更要理解规则背后的文化逻辑与语体差异 ,唯有在细节处反复打磨,才能在翻译中既“达意”又“专业 ”,真正实现从“语言转换 ”到“文化传递”的跨越。